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安全监管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既是全面推进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切实提高保障安全发展的责任意识
从全国形势来看,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思想,特别是对遏制事故频发现状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6月6日,针对吉林等地接连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明确提出红线意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连续两次集中讨论安全生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时时敲响警钟,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准备打持久战”。在11·22青岛黄岛经济开发区考察输油管线泄漏引发爆燃事故抢险工作时,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这次事故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丝毫放松不得,否则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2013年12月6日,在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是不能踩的“红线”。
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对于安全生产连续做出批示、连续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在全国范围内部署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层次之高、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执行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系列重要讲话,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方向、工作原则、责任体系、政策措施和现阶段的重点任务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市安全生产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纲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首都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全面深化改革布局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在中央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领导下,在安监系统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安全生产形势整体较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连续多年保持“双下降”趋势。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本市安全生产领域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产生的安全生产隐患依然比较突出,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尚未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安监队伍自身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等突出问题,各类事故总量依然偏大,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安全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目前,北京市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尚未走出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时期,随着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作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准确把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新规律,准确把握全社会和广大职工保障安全健康权益的新期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立足实际、开拓创新,采取更加坚定有力的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以创新理念、务实精神推进首都安全生产工作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监管、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工作格局,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的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严格安全准入标准,强化安全生产考核,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首都安全生产工作现状、特点和规律,在认真总结研究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北京市安全监管局明确了“四化、三体系、双基础”的总体工作思路,即“加快推进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进程,着力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基层安全监管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以此指导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要将上述思路落实到行动中,就要以“务实创新”的精神,狠抓落实,扎实推进首都安全生产工作。
——落实“两个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一要强化政府监管主体责任。
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常委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责任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而且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市政府工作部门安全监管(管理)职责》的修订工作已经多次征求意见,即将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责任体系将进一步明确细化。基础已经奠定,围绕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的深化和落实,还要进行许多制度和机制设计,还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必须持之以恒,付出巨大的努力。特别是企业主体责任,班组责任,岗位责任,员工责任更要进一步下沉和厘清。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厘清安全生产职责,必须持续抓好、抓实、抓细。
二是要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提供安全生产保障条件的第一责任主体。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不健全,安全监管体制、监管力量、监管装备均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安全生产工作,事故赔偿费用过低,处罚力度不够,加之一些官员权钱交易,徇情枉法,以及客观上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随机性,职业病具有潜伏性,隐患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使部分企业感到事故成本远低于安全投入的成本。
要不断转变政府监管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将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努力转移到市场环境建设以及自我激励机制建设上来,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以及市场安全法律和社会环境建设,以强化监督为保障,使企业强化和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树立强烈的法制意识,不折不扣、认认真真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由被动转为主动,自觉保护从业人员的安全,达到科学发展境界。
——推进信息化,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率。
安全生产信息化,是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代表着安全生产的着力方向。要开阔视野,做好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实现安全信息动态化管理。建立准确、翔实并可实时更新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的全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台账,摸清安全生产监管对象底数,为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构建全市安全监管网络奠定基础。
要加强信息资源深度挖掘,实现业务协同和信息的交换共享,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建章立制,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加大技术研究开发和制度规范力度,逐步建成高效、可靠的网络工作平台,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充分运用信息化“京安”工程科技效用,狠抓标准化创建、隐患自查自报、执法检查、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业务系统推广应用,大力推动街乡镇利用信息平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系统应用效能。
——加大隐患排查治理,从源头根除生产安全事故。
以信息化应用为手段,以全覆盖普查摸底为基础,通过创建全过程隐患排查发现、整改治理、监控防范、验收销账、惩处问责的“五个运行机制”,打造法规标准、激励约束政策、信息化支撑、资金投入、社会参与的“五个支撑保障”,全面推动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形成“职责明确、机制健全、标准清晰、政企互动、社会参与、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一是要实现隐患排查治理观念转变。
要督促指导企业由被动接受安全监管向主动开展安全管理转变,由政府为主的行政执法排查隐患向企业为主的日常管理排查隐患转变,从治标的隐患排查向治本的隐患排查转变,促使企业加强安全自律,落实安全生产的社会责任,从而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是要做好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整体设计。
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设,加快隐患排查治理的立法进程,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意见》的研究起草工作。这是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解决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妥善处理五个运行机制、五个支撑保障、两个责任落实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项工作合理衔接、有效运转。
三是要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职责。
强化各区县政府职责,重点在责任、资金、考评、方案等方面做好落实。强化各行业监管部门职责,落实责任制,建立公告核查制度,督促指导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形成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网络,确定各个层级的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形成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闭环管理模式。
——强化队伍建,筑牢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一是提升基层安全监管队伍的整体水平。
提升基层安全监管水平,要从规范化创建方面做文章,不断完善日常监管工作机制,发挥基层安全监管力量的能动性,促使其主动而为。基层安全监管,不是单纯的“指哪儿打哪儿”,而是要充分利用最接近一线、最接近现场的优势,探索做到“管得严、管得准、管得好”,进一步强化督查督办和考核问责机制,把责任真正落下去,探索检查新模式,建立更加有效的工作机制与工作模式。可大胆探索队科合一、委托执法等途径,进一步推进落实乡镇、街道设立专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落实好基层安全监管和执法人员的合理待遇,提升职业的荣誉感,加强人员配备力量投入。可探索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在居委会,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覆盖全员。要强化监管人员专业培训,建设一支与日常安全生产监管相适应的安全生产基层管理队伍。
二是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科技保障、应急救援和安全文化等基础性工作。核心要构建五大保障体系:构建安全投入保障体系,保证安全生产经费投入,特别是加大财政资金对安全生产的预防性投入;构建安全生产法制保障体系,进一步细化执法监察职能,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安全评价制度,严把安全资质审查关;构建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在安全生产领域的重要作用,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组、安全技术中介组织和有关安全生产学会的技术支持作用,为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的决策咨询、安全标准制订、安全评价评估、安全检测检验、安全检查、事故抢险、事故调查、项目审查、安全标准化建设、隐患治理、安全培训等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安全文化保障体系,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企业落实”的要求,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加强安全诚信、安全道德教育,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演练,提高相关工作的实操性,并在应急管理和处置的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