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
粉尘:氧化铝粉尘、铝金属粉尘、炭黑粉尘、石灰石粉尘、其他粉尘
化学因素:氟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萘、氢氧化钠、氯化氢及盐酸;
物理因素:噪声、高温、工频电场。
经检测,铸造车间连续铸造机组区铸造排锭工40小时等效声级不符合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其他岗位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基本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得要求。
用人单位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由于其本身的危害特征对作业人员会产生各种危害,用人单位应加强监管,高度重视,及早预防,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当发现危害因素对接触员工造成损害时,密切观察,及时报告,加强治疗。
用人单位针对化学性有害因素、物理因素等采取的防护措施较为合理,基本达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要求,用人单位已为噪声作业岗位作业人员配备防噪耳塞。针对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装置用人单位为作业人员配备防毒面具,可进一步降低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粉尘关键控制点:
首先加强电解车间加料及出料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电解槽集气系统应确保密闭性良好,并确保足够的风量,确保装置处于负压状态;其次在氧化铝库、石油焦库输料皮带,焙烧车间焙烧炉,组装车间中频炉、残极压脱、残极破碎、铁环压脱、铁环清理,煅烧车间回转窑、成型车间生阳极制造工段、残极清理车间清理区应确保配备的除尘系统及净化装置密闭性较好,并保证除尘良好,同时应保持车间、装置良好的通风,减少粉尘集聚,加强作业人员防尘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的佩戴。
有毒物质关键控制点:
用人单位生产过程中电解车间、焙烧车间、煅烧车间由于设备在密闭不严及局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可能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质聚集造成急性中毒,应加强各生产工艺过程的密闭性,保证封闭车间通风正常,保证防护设施运行正常;加强产生毒物的密闭场所的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加强个体防护用品的监督佩戴和管理;涉及酸碱的作业场所设置喷淋洗眼器保持正常通水,确保在发生急性危害时能够正常有效使用,同时应保持车间、装置良好的通风,减少有害物质集聚,加强作业人员个体防护用品的佩戴。
噪声危害关键控制点:
用人单位噪声防治的重点位置铸造车间铸造机组、空压制氮、循环水泵等位置;
①加强机泵类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防噪设施运行正常;
②加强个体防护用品的监督佩戴和管理。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国卫办职健发【2021】5号)等的规定,该用人单位所开展的项目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中的常用有色金属冶炼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结合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有毒有害物质分布、接触人员分布情况及该行业职业病发病风险综合考虑,综合分析判定,该用人单位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
|